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出走 (修校版)

在出走將近一日之後,再次回到自己的窩,不禁有種要大嘆一聲「啊~」的舒適感。

窩居在家兩日了,是需要也是必要,除了附近購物、倒垃圾,就沒有什麼重要的行事。今日一起床,身心便騷動不安,一直想往外跑,儘管陰雨棉棉卻也抵擋不了想外出的決心。

閒適在家,極盡休閒之能事,外表想當然爾是不加修飾的,這對所有女人來說都是有限度的,至於日期的長短則因人而異了。我已經在家醜了兩天,再也無法忍受那隨手穿搭的家居服。本來我的家居服有時也是挺講究的,只不過每日必換衣物的習慣,加上濕雨的天氣,只能有什麼穿什麼,舒適保暖為首要之選。所以,此刻我已受不了了,內在愛美的那個女人非得好好著裝不可。

穿上黑色高領T恤,外加班尼頓藍灰色連身裙,一條黑色棉質長褲,小腰包圈住腰部,拉出連身群讓裙擺變短,海藍色琉璃耳環點綴頭部,塗抹了護唇膏,套上綠色伯肯橡膠鞋與黑色短外套,背起有著電腦小白的黑色背包,頭戴灰色貝雷帽就出門了。本來最佳理想是穿上我那可愛的黑色Geo短靴,但恐雨水毀了它而作罷。

午時十二點多,到樓下伊莎朵拉餐廳內的奧修花園辦公室領上週一日靜心營的翻譯費,出來時,工作人員的兒子,以一隻可愛的小手舀起一匙伴著南瓜濃湯的飯要給我吃,那可愛的樣子以及南瓜濃湯的吸引力,便決定先在這裡用餐後再繼續進行我的出走計畫。反正也沒真的有啥計畫啦,不過就是「先離開家再說」。

用過餐,配合店內自製的蛋糕,倒了一杯小小的咖啡加紅茶,本來打算閱讀《一個新世界》,但在讀了兩頁之後,那外出的渴望實在太強烈了,便出發進行我的出走之旅。

下車後,走在小雨滴滴答答與風聲咻咻的街頭,拿著淡綠色小傘,穿越過狹窄且人車擁擠的清水街。第一個目的地是美體小鋪,拿單據換取前日已付完錢的夏威夷果仁絲柔直髮霜後,卻捨不得就這麼離開琳琅滿目的店。於是一面欣賞商品,一面玩著試用乳液,搞到雙手香得不得了後,也同時感覺到下個目的地的呼喚之聲愈來愈強烈了。只好再次背起行囊,走進滴著雨的馬路上。

「有河書店」,不知道為什麼,今天超想坐在這間小巧明亮、極具人文氣息的書店內,看書或寫東西兼喝咖啡。自己都訝異想去的地方居然不是平常會去的河岸星巴克,再怎麼用身體用感覺去想像,都覺得有河是今天自己想渡過一段時光的所在。

有河位於淡水河旁的那條路,所以我在巷弄間亂串的往那個方向前進。到了河邊,沿著河岸走著,在這種時候居然還有遊客!從他們講話的口音與外表可以斷定非台灣人,是我們的鄰居香港人、日本人以及一些西方人,這種天氣我想台北地區的人可能大部分都不會出遊吧。幾年前,當我還住在新店時,曾經在極度想念水的情況下,穿著厚厚的雪衣,搭著捷運跑來淡水,在那陰雨中搭上渡輪到八里逛了一圈再回來。沒有這種渴望與瘋狂,可能沒有人會想在這種天候裡到淡水才是。

這些外地來的觀光客其實也沒辦法,他們在特定的時間來到這裡,誰知道天公決定此時降雨刮風呢,只好維持原計畫在惡劣的氣候中遊覽囉。不過說真的,氣候特殊時的遊歷有著它獨特的韻味,偶爾有這種發生也算為人生增添一些不同的滋味吧。

沿著河邊踱著,看看商家與遊客,雖然很專心的找著有河的狹小入口,還是差點錯過。

在一家商店旁的小門有一座通往二樓的樓梯,門邊放了一個小小的、約六十乘五十公分的招牌,玻璃門後貼心的放了傘架,整條狹長樓梯的左牆是刻了有河店名的卡點西德割字,右邊則是色彩與文字滿滿的海報牆。我的眼睛完全離不開海報牆,一邊看著海報一邊上樓梯,到了二樓後馬上又是一道玻璃門,門後就是一面書架牆,左拐個彎就進入由書牆環繞的店內空間。

靠河那邊整面都是落地窗,窗外灰灰藍藍的天空、細細的小雨以及寬大露台上的一支大洋傘,整個氣氛恬靜極了。傘下的桌椅是溼的,無人的空間有著特別的情趣。

靠窗的位置已經有個女孩坐在那兒了,最佳地點沒了,只好無所謂的跑去吧台跟老闆點了杯調淡的熱拿鐵,付完帳,隨手翻了以魏德聖為封面的印刻雜誌,當我拿著雜誌要到牆邊的座椅時,有個剛進來的女孩已把包包放在椅子上。哎~沒辦法,只好坐在既不靠牆又不靠窗的唯三號桌。畢竟我只是想要出走,享受喝咖啡亂晃的樂趣,這種時候似乎坐哪兒都無所謂。而且,這個明亮安靜的空間,不會因為坐在過道旁而感覺影響到閱讀,會跑來跑去的頂多只有那幾隻小貓,至於牠們,我倒是歡迎牠們來打擾呢。

印刻雜誌對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聖的專訪很有意思,從頭讀到尾後,更清楚了他的籌拍過程。其中有幾段得以透過他而知道社會的一些景象,不免跟著他唏噓了一翻。我就在這閱讀中滿足著自己,咖啡一口接一口的喝完,再度上路的時刻也到了。

出走,是我想逃避創作、為自己找尋一片新空間而做的選擇。人,真的可以很有創意呢,特別是你想逃離什麼時。所以若你以為我就這麼回家的話,那就錯了~~~。頭腦很可愛而且也很可怕,它以為多看別人的創作,自己的創作就會「噹噹噹」的完成,因此接下來當然是前往書籍的寶庫“圖書館”囉。

淡水鎮立圖書館四樓的書庫,儘管藏書不豐,卻已夠令人滿足了。我上去後,直接走到推薦書區。這裡有種類繁多的書籍,拿了一些與創意、烹飪、手作有關的書後,便晃到文學區。挑書的同時,感覺到自己那饑渴的想塞進書本的渴望,放任這慾望,前前後後拿了借書上限的十本。

於是,背著手提電腦與途經英專路和老街不小心買了的戰利品,手上提著向館內一樓服務台的小姐要來的紅白塑膠袋所裝的十本書,還是撐著那把小傘,在夜色中,沿著下坡路走向小白宮巴士站。這出走的一天,就這樣豐富的進入「The End」。

逛特色書店:有河Book

在有河書店的架上看見村上春樹。他書的數量增加了,那本厚厚的《挪威森林》也一分為二成套書銷售。幾年了呢?從迷上村上式書寫以及書中那疏離與哀愁的大四生,至今已…天啊,十五個年頭過去了。不愛看書了嗎?愛,只是書不再買得那麼勤了,村上式的淡漠也被奧修的話語與話語中的空間與寧靜所取代。

今天,我略過了村上,看上漂流在泰緬邊境六年的賴樹盛所寫的《邊境漂流》。亂翻之於,看到他說:『…是我需要他們,不是他們需要我…』這話點出了他的深省,讓我覺得此書值得一讀。

在小巧雅緻且明亮涼爽的小書店瀏覽了一番,決定先購買這一本就好。320元,除了上回高行健演講時花了一千元上下買他的兩本書之外,很久沒有花錢買書了。

結帳時,欣賞了收銀吧台後面牆壁上的美麗插畫時,不小心瞄到《戀人版中英詞典》。「詞典還有戀人版?」心裡狐疑著,拿起書一翻,不得了,馬上被書本的創意給吸去了目光。360元…嗯,買吧!

全書為中英對照,中國藉的女作家以英文書寫,文章的抬頭是一個英文字,有著類似字典釋意的安排,然後是與之相關的散文書寫,太有創意了!而且是英文書寫喔,英文呢,儘管那書寫中的英文有著文法的錯誤,但似乎都無損這本書帶給人的驚艷,而這位留英的中籍女子以英文書寫的書居然獲得英國柑橘獎…哇!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這下子我的書庫又增加兩本書了,而我的書寫似乎也多了兩本激勵的夥伴。

購書量不及一千元,老闆卻特別贈送了一張有河之友卡,下回購書可享九折優待,好耶,運氣很好。這陣子一直在練習把焦點放在「支持」上,畢竟「What you focus on you create it」,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鼓勵呢。

滿足了之後,手捧著書走在河邊,欣賞河景與落日餘暉,平靜且舒服。人生真的就是這些小小片刻的串連啊,你說是嗎?

【寫於8/22】


【照片借自有河的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book686】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秋天,浪漫天

陽光照進我工作室的窗子,強烈的光影,讓電腦螢幕幾乎要難以看得清。風,徐徐吹了進來,這麼宜人的氣氛,讓我起了出走的念頭,從手上的工作和電腦出走。

但是,我選擇了留下來,把這浪漫情懷抒發出來,取代一走了之、浪漫去看河喝咖啡的習性。

期待著,也許這麼的抒情之後,心裡滿足了,我便會繼續安分的把手上有些趕的文章譯完。不知這個決定是否違反自己的自然。然而,人確實也不能總是任性而為,完全不顧實際生活中的責任的,雖說太過僵硬刻板不好,但太過放任以致放縱,也非負責任的行為。

所以,我選擇了留下來,不出走,在電腦中敲敲打打,這份心情抒發之後,竟已慢慢感受到一份滿足感了。深深吸吐了一口氣,再次看見溜進窗子的陽光,牆上鮮明的光影,而我,定定的坐在書桌前,安然的觀著這一切,好像有一股內在的安適感份量變重,讓我得以安頓。

美麗的天候與內外在景致,讓我不斷的擴展著,也許,暫停片刻,端杯茶水,就著滿室光輝啜飲會是個不錯的主意。

泡茶去。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愈夜愈美麗

晚風吹來清涼,興起外出晃晃的念頭。

找到了買梅子金桔茶與租漫畫的藉口之後,就在差十五分午夜時,坐上朋友的機車,往真理大學後門所在的新生街前進。

十二點了,都可飲料店已經收快完。

「啊~你們收了! 」

滿懷期待地以一雙小狗般的眼神對著工作的年輕人說:「你可以為我做梅子金桔嗎?」

天助我也,這位善心的弟弟說好的時候,我不禁欣喜的笑出我的感謝來。在他泡製時,仍不忘時時以我的大眼傳送陣陣的興奮與謝意,若這是有熱度的,他可能已經接近灼傷。

朋友已先行回附近的居所沖涼去,我在飲料到手後,手掛安全帽,心滿意足的一手一杯梅子金桔的往白鹿洞漫畫店走去。

不是我在說的,都可的梅子金桔調的可真豐富好喝。梅子熱水泡一下,提出味道後,加入些許百香果汁、新鮮檸檬汁與現壓金桔,滋味豐富極了,顏色是美麗的金黃。

『有好多C的感覺喔。』初次見到它時朋友如是說。

沒錯喔,所以看到都可,可以買一杯來嘗嘗。不過不嗜甜的人可千萬點不加糖的,也許是梅子和百香果濃縮汁的緣故,即使不加糖也是有甜味的。

話說來到了白鹿洞,當然是找連載中的那幾套漫畫是否出新集了。找到幾本,朋友到之前剛好動了想租小說的念頭,在她來之後,便和愛看小說的她一起在店裡玩耍,聊天兼胡扯。

後來拿了〔追風箏少年〕作者的新書〔燦爛千陽〕,是我們兩人都想看的書。還有吉本芭娜娜的〔羽衣〕,拿這書純粹是出於我兩對作者的好奇。兩人共同翻譯的那本〔密徑~譚催之路〕的推薦序便是由她所寫,從未讀過她的書,便興起了認識她的念頭,這〔羽衣〕不過是剛好在書架上第一眼入目的書罷了。此外還有于晴的小說〔到處是秘密〕,滿足我愛看古裝小說的老少女情懷。同是日本女作家的林真理子,那本〔後天美女〕書名令我好奇,隨手一翻之後,被她說話的語氣吸引,心想「這應能啟發要動手寫書的我吧」。

就這樣,漫畫小說提滿一袋的離開了白鹿洞。乘著涼風,走在人車已不多的路上,繞到那條我永遠記不得是中山路或中正路的淡水河旁的道路回到沙崙。滿足了,原以為書一到家,我便會迫不及待的捧書閱讀,讓我訝異的是,內在那股畫曼陀羅的渴望濃烈的在那裏,我想忽視都不行。

走到工作室,打開檯燈,便開始未完成的〔幸運草的祝福〕。好幸福喔,就這麼靜靜地畫上顏色,做著深淺。滿足後,便在電腦前敲敲打打,寫下這段隨筆。說來汗顏(我似乎一天到晚在汗顏?),今年二月十七日開始動手繪製的這幅曼陀羅,原本打算寄去給隨夫遷移大陸的友人的,怎知,她於五月回來一個多月時我未完成,而現在她又回來了,我....嗯,雖未完成,但已在最後階段了,她離台前我能夠交給他嗎?嘿嘿,我最好且走且看,現在的我,已經不敢再亂開空頭支票了,所以,咱們等著瞧囉。

剛密集工作了一個多月,這些天來多半睡覺、賴床、伸展、閒晃,修改衣服玩創意,繪圖且不忘打屁,日子過得豐富極了,這個夜晚便是其中之一種豐富。即使在電腦前,窗外的風仍然來拜訪著我,舒服極了。雖然享受這夜,不過已凌晨兩點過半,我似乎該歇工,伸展休息去了。好,拜別,下次見。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遛」小孩?

人類的設計,有時候會出現那種令人錯愕、不知所以然的東西。

在住家附近,曾瞥見過有人用一種新產品--類似遛狗的那種繩子--在遛小孩,不可思議加狐疑是我當時出現的內在旁白。

今天晚上在伊莎朵拉餐廳用餐時,看見一個父親遛著他約一歲已會走路的小女孩進來。每個人都幾乎驚奇的看著那幅奇特的景象--一個大男人手拉繩圈,繩的一端套在他女兒的身上,小女孩在他前面搖搖晃晃的走著,不時還被背後的拉力一拉而頓住。後來店裡工作的年輕女服務員看到小女孩的可愛,走過去對她說『抱抱』,我永遠忘不了的一幕發生了:小女孩拿起手握那端的繩子交給女服務員!(手拿繩子喔,不是伸手,也不是身體靠過去)

天啊!會不會她長大後仍會無形中要找人掌握她的自由?正如父親對她做的一樣?儘管她可以踱來踱去,但總有一條繩子掌控著她的方向,決定她的速度?而她在如此幼小的年紀,正是需要與人身體接觸的年紀,與他人的聯繫竟是那條繩子,而非手的溫暖與皮膚的觸感?

求求大家啊,可否不要只為那小小的方便(離得遠遠的就可以掌控自己小孩,不須費力跑到她附近),而忽略了一個孩子成長所需要的那些--溫暖與身體的接觸(我沒提愛是因為我想如此選擇的父母必定也是愛孩子的)。

那個父親站高高的,即使未拉繩子的握端,卻手一伸就可以拉到孩子背後的繫繩,不需要低下身子與孩子眼神、肉體接觸...。沒有溫暖,沒有太多接觸,也沒有太多言語,只是功能性操作...。不知這個孩子有些木訥的神情是否為此方式造成的影響?

想起羅馬尼亞一個孤兒院的報導。那個孤兒院由於孤兒眾多,工作人員餵嬰兒時,都是兩手分別扶著奶瓶同時餵兩個嬰孩的。後來據發現,那些嬰兒由於缺乏身體的接觸,腦力多半沒有發育,即使身體長大了,反應仍遲鈍,雙眼仍無神。

小孩的成長不是只需要食物,愛是最重要的一個食物,是靈魂與智能的食物。而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而言,愛也意味著身體接觸的溫暖。

所以在此呼籲,當你動了心念想買遛繩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時,請務必三思啊~~~~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內在的宇宙


眼睛閉上,往身體內一看,經常可以發現一片廣大的空間。令人舒服的夜空,伴著星辰。

多少智者說,人的內在就是一個小宇宙。

這片宇宙的暗令我得以放鬆的休息,而其中的光明閃爍著令人動容的生命。

生命的發生與進展,每每令人觸動不已。今天存在遣了一位天使送給我一份愛的禮物,它來得那麼突然,那麼不可預期,叫我驚愕的不知所以,心股滿了能量,淚就這麼流下來。

我只想藉由這幅內在的小宇宙,向存在這個大宇宙致謝。謝謝我活著的這個事實,謝謝這生命以它如此豐富的面貌存在,謝謝這世間存在著這麼多光與愛...接受了這麼多生命的禮物,真的只有感謝。

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冷天中的幸福

在寒冷的天候裡,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有一個溫暖的房間,一床溫暖的被窩。

過完年從南部的家裡回到了曾是台灣最低溫所在的淡水,當晚看到冷氣機上溫度表顯示的溫度,九度。記得我小愣了一會兒,驚訝於室內居然可以有這種低溫,難怪來台灣的外國朋友們在習慣了他們國家的暖氣系統之後,總是不習慣台灣冷天中,那令人難以窩居的室內低溫。

我想著,天氣寒冷時,若能享受一個不那麼酷寒甚至有些溫暖的房間,必定很幸福。想想人家北歐國家的車子,椅座都能夠設有暖氣設備了,那麼我是否能夠給自己這麼一個小小的幸福呢?

「可以」,我聽到自己這麼回答,「我值得自己的用心對待」。所以,隔天我就去拜訪淡水燦坤,購買了一台去年就想擁有的葉片式電熱器。

擁有它的過程順利又好玩。在燦坤時,售貨服務員熱心的接待,教我定時器的設定,協助我搬貨物;在我載著它回家的過程,它因台灣馬路的千瘡百孔,震動後而滑了下來,這時一位開著郵務車的郵差先生停下來,幫助我再度綁上機車。

我常常覺得,若我們在做的事情是我們需要去做且篤定的在做的,存在似乎都會支持著,這次我也有同樣的感覺。

因此,現在我順利的擁有一台葉片式電熱器,它在前陣子的寒流來襲時,溫暖地陪伴我。這些天的氣候不再冷到需要它的服務,但是,看到它就在我的房裡,知道天冷時,它能夠使我溫暖,就不禁覺得很幸福。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我在宜蘭過了九天

昨晚剛從宜蘭回來,經歷了九天的翻譯工作,前四天為呼吸課程,後五天為原始治療課程。密集的日程安排,強烈的課程內容,此刻的我,正在調適與整合中,做一點事就疲憊,腦袋整日空空的。

在那裡的幾天,氣候多變,老天爺在玩著自發性的遊戲,想刮風就刮,想降雨就降,偶爾讓太陽公公出來露臉。連帶領課程的治療師也學到了一句經典的台灣諺語“春天後母面”(台語),儘管我替普天下的後母喊不公平,卻也對她居然知道這句話而咯咯笑。

上課的地點位於宜蘭羅東的鄉下,瞭望四周,多是尚未播種的水田,屋宇只有寥寥幾間。正對面不遠處有一座墳山,主辦者說,她當初選擇這裡是想提醒自己,死就在眼前,每個片刻都是死亡,每個片刻都是新生。

在這裡的九天,每天看著四周的水田,有一種被水域環繞的與世隔絕感,鄰屋相距頗遠,即使洗澡不關窗也不至於洩漏春光。喜歡在鏡面般的水面看著藍天白雲,小雨點點滴滴打在水上時,一圈圈的小漣漪就像精靈輕快地在水面跳舞。

這幾天,我實驗了也經歷了不少事,所有的發生和洞見都在發酵沈澱中,頓時還無法全部理清 。

昨晚搭著一位學員的便車回台北時,感受到內心的敞開與細緻。以前常常在課程最後結束時,聽過一些治療師說“You are in my heart” ,這一刻我才真實地體驗到這句話所描述的身體覺受與意境。學員們的臉孔彷彿仍在眼前,而我的心寬廣的包圍著他們。

近兩個月來,常感覺“無力再讓自己去勉強對未來的計畫”,漸漸感受到這點的無用,也愈來愈放手,順應存在的安排。似乎未來真的不是掌握在我的手中的,而我只想平安、全然的活在當下,或者說“練習”全然地活在當下。

還未進雪山隧道前,一路平順未塞車,心也這樣一路的細緻柔軟 ,就在這股寧靜安詳中,從深處浮現了一句話“I leave myself into your hand.”,當我察覺自己對奧修說出這句話時,除了感動落淚之外,也被震懾住了。

九天,不長不短的離家日子,不只學員們個個有深刻的感受與收穫,就連執行翻譯工作的我,都在那群體想要療癒自己的環境氛圍中,擁有屬於我自己的學習與體驗。

今天是回來後的第一天,各種衝擊、學習與洞見都在沈澱中,它會沈澱出什麼樣的花朵呢?就靜觀了。

2008年2月13日 星期三

天堂地獄只在一念間



昨天以前,將近兩個禮拜的時間,我幾乎活在地獄中,由自己無數的念頭一層一層疊出來的地獄。

以往在靜心上,我只是靜心,練習讓自己在生活的大小事情間帶著覺知,當時覺得,意識和覺知才是最重要的,其他諸如探討人格類型的人格九型,或是針對信念在運作的系統或肯定語法等,多半是姑且聽之的態度。

大約兩年前,當我發現一再出現的腦中聲音是將自己往下帶的主要禍首時,便開始想要來認識何謂信念,為何短短的一句話,會讓人情緒、能量都宛如高空彈跳般的直線往下掉,而且還不會馬上往上彈。

我發現,當人真心想要學習什麼時,彷彿整個存在都在支持著,各種相關情境、訊息都會強調你這方面的學習。

因此兩年前至今,總有機會接觸到相關書籍、人與方法,稍微試過肯定語法、正向思考等。直到這幾個月才真正想來正視:信念與制約究竟怎麼影響一個人,而我們又可以怎樣在這上頭下工夫。

昨天購得《一念之轉》這本書,第一章中有一段話說,『讓我們痛苦的不是那件事,而是自己對它的想法…』,這句話在今天早上幫助了我。

通常我是晚起的鳥兒,晚睡晚起對我而言才是正常,儘管昨晚近十一點就因太累而上床睡覺,但在這寒冷的天候裡,只想躲在溫暖的被窩中,因此,九點要起床真是一種折磨(我這麼想)。當我醒來帶著此想法“早起對我而言真是折磨”時,確實覺得整個人很鬱悶,裡面有個部份在拉鋸著,不想起床。突然間,我想到了睡前讀到的話語,便自問:「既然事實是我已經醒了,若沒有這個想法的話,我會是怎樣的呢?」果然,待我真心去感受這段自問句時,腦中的拉鋸戰消失,我也頓時清爽起來,自然而然的起床,打開窗簾,盥洗後,就下樓去翻譯九點半開始的個案。

下午用過餐之後,來到淡水河岸的星巴克享受久違的太陽,點了一杯大杯的低因薑汁拿鐵,坐在二樓陽台,讓太陽照得全身暖呼呼,手上的這本書正好讀到一段話。

這段話很經典,卻也簡單到不行,我如獲致寶般的用它來檢視我平常的想法,尤其是會讓我受苦的那些,檢視後我發現真的誠如拜倫.凱蒂所言,『普天之下,只有三種事,一種是神的事,一種是我的事,一種是別人的事』,讓我痛苦的真的是我管到別人的事了。比如說,「她為何這麼喜歡黏人呢?讓我有種要被吞沒的窒息感。」「我這麼喜歡他,為何他對我沒感覺?」「我若這麼做,別人不喜歡我了怎麼辦?」…您也發現了?別人是否黏人、是否喜歡我,並非掌握在我啊。

真的,越看越覺得“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我會好好運用拜倫.凱蒂的轉念工作來審視我的想法,否則經常覺得自己過得滿好的啊,怎麼莫名的又陷入情緒泥淖的惡性循環中?!我真的受夠了,我自問「我的人生要一直陷在自己造成的無謂痛苦中嗎?」不要啊。

朋友,《一念之轉》,很棒的一本書,很具功效的在自身下工夫的工具。2003年時一位朋友提過它(The Work),儘管我說讀英語,仍舊懶的去細讀這網站,因此即使知道那「四個問句」很不錯,卻一直未加以運用。

也許是時機成熟,我想對信念下工夫的時候也到了。這本書的中譯本出現是大家的福氣,若你也覺得受夠痛苦了,那麼,請好好運用這垂手可得的福氣,依書中的四個問句,好好的審視自己的念頭,輕鬆喜悅也許就在自己的手中…...我們共勉之。


【寫於2007年11月29日】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來杯印度奶茶吧!

印度奶茶,你不嚐嚐就太可惜了。

小荳蔻、丁香、肉桂片以及薑,讓奶茶的風味獨特的令人難忘。

我第一次學做印度奶茶是再第一次拜訪印度時,跟同住一層公寓的T學的。德籍的T當時來去印度已經十年了,後期幾乎都在印度北邊靠近喜馬拉亞山的一個奧修社區度過,當時會再回到普那,純粹是因為印度籍男友想要來拜訪這個地方,所以她便舊地重遊,而我們也因而能夠相識。

我們在廚房共度了快樂時光,學會煮印度奶茶便是其中的一個產物。雖然後來先後從幾個印度籍朋友那裡認識了幾種不同的煮茶程序及比例,但是T和其男友K的教法卻鮮明依舊,其中一個我謹記在心的是:先煮開水,加糖、加茶葉,煮香後再放牛奶,他們說這個做法可以確保茶葉能夠入味,牛奶後放是因為它不適合久煮,先放糖是因為如此一來茶水能夠起化學變化…嗯,講得似乎挺有道理的!因此他們的準則便融入我的煮茶程序中。

以下與大家分享的煮茶方法,是我結合各家作法後,所採用的最適合我、也最可口的做法,您不仿試一試,並且找到您自己的方法。

作法一(使用完整的香料):

(兩杯份量)
薑片 兩三片
小荳蔻 四五顆、丁香 兩三個、肉桂棒小量
茶葉 兩小匙(依自己所需的濃淡做調整)
水 一杯
牛奶 一杯
二級砂糖適量

薑片拍碎,小荳蔻、丁香、肉桂棒敲碎,在鍋內放入一杯水加入薑片煮開後,放入香料續煮到香味出來後,加入茶葉,煮三四分鐘後,加入適量的糖,火關中小火,加進一杯牛奶,牛奶煮開後關火過濾,然後奶茶就可以上桌了。

作法二(使用tea masala的香料粉):

(兩杯份量)
薑片 兩三片
tea masala 1/2小匙
茶葉 兩小匙(依自己所需的濃淡做調整)
水 一杯
牛奶 一杯
二級砂糖適量

薑片拍碎,在鍋內放入一杯水加入薑片煮開後,加入茶葉,煮三四分鐘後,加入適量的糖,放入香料粉續煮到香味出來後,火關中小火,加進一杯牛奶,牛奶煮開後關火過濾,然後奶茶就可以上桌了。

Tips:二級砂糖可以黑糖或天然冰糖取代,各有不同的風味。

【寫於2004年春】

乞丐多多

那個乞丐男孩欣喜的眼神深深觸碰到我,讓我重新省思了我的「乞兒政策」。

走在印度的街上,三不五時就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乞丐。『給魚,不如給釣竿』這段話一直存在我心裡。自我保護的想法:乞丐那麼多,我怎麼可能幫助所有的乞丐呢?再加上曾經因為給了一個小孩一條巧克力,結果遭受一群職業乞兒的緊緊包圍,那次經驗嚇壞了我,所以,我的乞丐政策一概是---漠視,眼神不接觸,不理會。

但是,如今我的想法卻因為那個乞丐男孩的事件而改變了。

那一天從商店走出來,看見這個頭上頂著木製蛇形頭套,臉上掛著紅紅彩妝衣著奇特的男孩時,照例對他行冷漠忽視之禮,跨上摩托車,準備離去時,與他有所求卻失望的眼神對上了,頓時,覺知到自己心的閉鎖,警覺到這貫徹一致策略的嚴肅時,內心鬆軟了下來,自我保護的防護網也鬆脫了,手伸向皮包準備給他一些零錢,卻摸到了一張十元紙鈔,想想,給他十元其實也無彷。他的眼睛在看到十元時,因為驚訝與喜悅而亮了起來,接著他回饋我的是發自內心的溫暖笑容,他的溫暖謝意觸及了我,我的笑意也自心頭湧上嘴角與雙眼,兩人對著彼此真心地笑著。

這真情的交流,雖然只有短短幾秒鐘,卻讓我帶著滿滿的一顆心回家。

說真的,十元對我們來說,物質價值真的不多,但是卻為我帶來這次不可預期的收穫,這收穫比十元所能買到的東西勝過太多了。儘管表面上看來,他從我這裡獲得十塊錢,但是我知道,我從他那裡所得到的比這十元多太多了。

這段經驗教了我許多,並且讓我的乞丐政策有了彈性,讓我更處於當下。當我想要分享時,便會真心的分享,不想分享時,也會讓自己全然的表達著「No」。

我喜歡現在的自己,不強迫自己當好人,也不總是築起保護的高牆,這樣真實的做自己,感覺真的很棒。對於這個男孩,我想要說聲「謝謝你」。

【寫於2004年春天】

蘇菲旋轉



『...你若生氣,跟你的生氣一起靜心,悲傷,與悲傷一起靜心…』。不是很記得奧修這段話的確切描述,但這些話讓我的旋轉品質起了很大的變化。

1999年在印度時,雖然幾乎每天去旋轉,但是總要感覺對了,才會覺得旋轉起來最盡興。那一天本來不想去的,因為不知道為什麼,整個人就是覺得非常~非常生氣,好像全部累積壓抑住的憤怒都被喚醒一般,心裡想「這種情形大概做亂語靜心或是動態靜心才比較好」,然而,想起前一天隨意翻著Osho Times時看到的這段話,心想姑且一試吧,反正動態靜心的時間早已過了。

帶著允許憤怒存在的心情讓身體旋轉著,它要快就讓它快,要慢就讓它慢,沒多久我便沉醉在旋轉裡,憤怒的能量似乎轉變成其他了。我感覺到隨著這個允許的態度,我的信任不可思議的深入許多,根本不在乎是否一直在一個定點轉,轉到其他地方去也不以為意,轉著轉著,眼睛自然地閉了起來,剛開始時因為閉眼而失去的方向感,著實感到一絲絲恐懼,隨著觀察到它,放掉它...身體很放鬆的轉著,眼睛內所見到的,是體內廣大無垠的空間。

從這次的旋轉經驗後,我的旋轉變得更加自然、自由而且放鬆,雖然有時候會因為旋轉場地太小或是有危險性,剛開始時會比較擔心,但隨著對於身體的信任以及對危險場地的警覺心,仍然可以放鬆地進入這漩渦的中心。它好比是颱風眼,週遭的一切飛旋著,中心卻是無比的寧靜,如如不動。旋轉時如果不出神,是極容易掉進自己的意識中的。

1997年第一次在無邊無際靜心中品嚐到旋轉後,便愛上它,一頭栽進這個蘇菲靜心裡。往年,每次到印度普那,旋轉幾乎是我每天必做的佛堂靜心之一。有一年,出乎我意料的,在四個禮拜的停留中只去旋轉一兩次。當時,只感覺身體不想要這樣子動,而我所做的就是去信任它。當然在一開始的時後確實很疑惑,「為何會發生這種事?以前的旋轉幾乎是每次必到的?......」一直到後來才發現,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我,正是身體能量往下紮根的時候,因此它很自然的會有這種感覺-「不想要飛」。隨著那年的體驗,以及舞蹈帶給我的「傾聽身體、信任它、允許它」,所以現在對於轉不轉是很自由的。

每次到印度時,渴望的不只是旋轉本身,還期待見到那群常見的旋轉朋友們,以及鍾愛的帶領者Akhil(一位印度籍老門徒)。他是一個很美的人,播放的音樂極為動人,總是深深的觸碰到我的心。他似乎可以嗅聞到旋轉者在當下需要的音樂,時而溫柔婉約、時而激昂,有時候中東音樂,有時候印度音樂,甚至曾經放過新潮的音樂。他曾說過,旋轉的音樂只要能打動人心,他就會選放,不會拘泥在特定形式的音樂類型中。想到他曾撥放過的印度流行音樂,就讓人不禁想要笑,那段音樂非常可愛,我在當時也笑了出來。他的音樂像在撥弄人心弦一樣,會讓你隨著它而起伏,總是非常符合當下的能量,讓我不禁要想,每一首曲目似乎是專為我而放的…。後來知道,許多人都有類似的想法,似乎旋轉者的心都跟音樂共鳴了。

今年在印度也幾乎每天參加旋轉靜心,尤其喜愛在舊佛堂那片廣大的場地中宛如蝴蝶般的飛舞,在舊佛堂旋轉簡直是五星級的享受。

旋轉時,周圍的綠樹在眼裡看起來變成了深深淺淺的綠色帶,旁邊的旋轉者像極了其中的紅花,有時候轉速快到連這些紅花都不見了,彷彿只有自己拌著音樂在旋轉。藍天、時而吹來的幾陣涼風,自然的空氣、以及因為轉速所造成的光影變化…,在這裡旋轉宛如置身天堂。

聽著音樂,讓它進入心裡,隨著被打動到的,身體自然的回應。在旋轉之中,在那颱風眼之中,觀照著進入意識的一切...身體、情感、念頭...淚水、笑聲、寧靜...一切都被包容在這個轉動中。

【寫於2004年春】

靜謐的三摩地-與奧修一起靜坐

帶著白襪、披肩,靜靜的坐在三摩地大門前,等待開放時間的來臨竟也是一種享受。

過去的我很難想像自己居然會喜歡三摩地的靜坐,發現到這一點是在參與神秘玫瑰(*註)的課程中,最後連續七天的三小時靜坐,每天結束時都覺得「時間怎麼過的這麼快!?」好享受靜坐於那個陽光得以灑瀉進來的空間,這與我幾年前初到普那的第一次靜坐經驗簡直天壤之別。

猶記得那一次是晚間的特別靜坐,稱為「靜坐於黑暗中」(Sitting in the Darkness),一開始時有優美的音樂演奏,接著便是一片寧靜,掉一根針都聽得到的寂靜,甚至令我懷疑,身旁的人是否聽見我的呼吸聲?

沒想到,時間過沒多久,我的右肩就傳來難以忍受的劇痛,好像在告訴我你總算安靜下來注意我了,另外加上身體不習慣這樣的靜坐,所以接下來的時間幾乎是煎熬。

右肩的劇痛讓我一直想要動身體,而隨著挪動身體而來的就是椅子的吱吱聲,在那個寧靜的空間裡,那聲音在我聽來彷彿打雷般,對於打擾到別人感到愧疚,心裡揪成一團輕鬆不起來。因此這一個小時對我來說簡直是折磨,好不容易音樂又響起了,「喔!終於快要結束了」。結束時,我幾乎逃著離開這裡,並且在那次為期將近三個月的逗留裡,再也沒有回來過。

不只如此,連第二次回來時,也只在一次特別開放的時間,進來參觀奧修的臥室而已。那一次的靜坐經驗幾乎把我嚇壞了。

奧修曾經提過一段話,大意是:現代人由於資訊的充塞、壓力的增加,要他在一開始就靜靜的坐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從動態式的靜心開始,動過身體或宣洩之後,靜靜地坐下或躺下,這時候才可能享受那股寧靜。

我仗著師父這段話,一直享受那動過後的寧靜好些年,直到神秘玫瑰之後才轉變。

吃過午餐,帶著披肩、白襪,買過門票後(現在已經不另外收門票了),坐在大門前,享受陽光綠葉,看著過往的行人,觀照著自己或偶爾與熟人說說話。這段等待的時間很美,頗像兩種活動間的緩衝,讓人腳步停下來,呼呼吸、享受每一個片刻,消化上個活動後,再繼續。


兩點四十五分,準備要進去了。穿過大門,走在一條小徑上,左邊的樹叢,有時候會有枝葉垂落,到了莊子屋的入口處,正對面是天鵝的家,右手邊是奧修的庭園,有好多高聳的大樹,等待放置鞋子時,可以欣賞天鵝可愛的動作表情,和這裡的自然美景。

進入室內之後要把白襪穿上,忘記帶白襪的人可以向門內的一位助手借,穿著白襪是為了保護整個莊子屋的白色大理石地板,因為那是沒有經過特殊處理的大理石,因此手印、腳印或任何髒污都極容易印上去。

這個脫穿襪子的空間,停泊著一輛勞斯萊斯,是當時門徒送給奧修的九十幾輛中的一輛。往內穿過奧修的圖書室,穿過牙醫室,便進入臥室前的過渡空間,這裡有許多小方墊,可供靜坐者調整自己座區舒適度,以及鋪在身邊保護大理石用,它們可以讓你放鑰匙小物,並且小心不讓紅披肩掉在地上,起身時也可以用來撐手。

靜坐的地方是奧修以前的臥室,放置骨灰的地方是原本床的位置再改建而成。一進入這個空間,就會被陽光灑在椅子、椅墊的溫暖一幕所吸引,整面兩層樓高的窗戶,讓窗外的景色與室內融合在一起,進而呈現出悅人的空間氛圍-安靜、祥和、且明亮。

天花板的燈飾設計美的令人驚豔加目眩,有時候靜坐正式開始前,待大家紛紛入座時,我會抬頭看看它。許多人都說這裡的能量很強,確實,總覺得它讓你可以很清楚的覺知到自己內外的一切。
說來也好玩,當我覺得害怕時,怎麼樣都不想靠近這個地方;但是當我準備好,對它敞開之後,便能盡情的領略它對我展現的美。

但是,話雖如此,我從來沒有後悔那麼長一段時日對三摩地的迴避。這整個過程是我自然的成長軌跡,值得我去尊重與榮耀。況且,靜心的方法那麼多種,任何一種,只要能對當時的你產生共鳴,那就是好的、對的。

我與三摩地的關係,讓我得以印證奧修所說的話,也讓我學到了真正去尊重自己,和改變中的生命以及成長。


*註:神祕玫瑰,為期21天每天3小時的課程,第一個七天笑,第二個七天哭,第三個七天靜坐觀照。

【原寫於2004年春】

大自然之中的舊佛堂遺址

風吹動著竹叢的聲音依稀在耳邊,奧修的說話聲伴隨著寧靜與週遭的聲響融合在一起,閉上眼睛,夜晚靜靜坐著聆聽奧修演講的影像及身體記憶便會浮現。

這個蛋型的靜心空間被樹叢、竹叢環繞,一旁的小塘、流水帶來唏唏蘇蘇的水聲,昔日的大屋頂以及側面的紗幔已經不見,直接暴露在大自然之中的白色大理石地面卻顯得更為明亮了。身體在此旋轉、舞動著,舊日、今日的影像重疊、消失,留下的只有移動中的覺知。

2002年6月離開印度之前,得知新佛堂啟用後它將被拆除,心裡除了不捨外,更擔心它整個空間都將被移作他用、甚至重建。因此2003年造訪時,內心充滿了緊張、渴望及期待,頗有近鄉情怯的心境,想要看看它的變化,再度置身它的懷抱,卻又擔心它失去了往日的迷人樣貌。

所幸,它的風采依舊,只是脫掉了外袍,與周圍的大自然更加融為一體,並且有了Buddha Grove的新稱號。

不論何時走進這裡,除了大樹、草花、藍天外,經常可以看見來這裡或坐、或躺的人,也許做做日光浴,也許打著太極、練著瑜珈,也許快樂的與周圍的一切旋轉飛舞,也許靜靜吃著早餐,一道綴飲自然美景,或是三三兩兩輕聲聊天、話家常。

沒有了屋頂,隨著季節的不同,頗能領略它的不同美感,不過也因為這樣,讓這裡所舉行的活動更加受到天候的限制。

雨季時,只有小雨在這裡跳舞;熱季,由於太熱,只能看見樹蔭下靜坐、賞景的人;唯有氣候最佳的涼季(大約從11月到3月),是各種活動最熱絡的時節,每天早晨七點半有氣功、太極或瑜珈等課程,九點十點左右蘇非旋轉,中午十二點則是舞蹈類靜心,一週一個晚上的蘇菲旋轉,以及滿月時的舞蹈靜心。

不管什麼時節,天空都有鳥兒、烏鴉飛翔著,而地上亦可見鳥大便、樹葉、竹葉和細樹枝,竹叢附近的地面甚至會有黏黏的竹液,地板的洗刷已不似舊時一天一次,樹葉的清掃仍然每日進行。雖然地面不再那麼潔淨,但是大夥兒卻不以為意地披肩或小地墊一舖,就在這裡待了下來。

靠近馬路這一邊,可以聽到rikshaw(印度三輪載客機車的稱呼)的哄嚨聲,聞到汽油味,但是,靠近capuchino bar這邊,就依稀可聞咖啡香了。

這個靜謐又生意盎然的空間,極受新來舊到的喜愛。對我來說儘管舊時活動、記憶已不再,新的生命卻已然展開,而「接受」能讓我們更全然地享受、體會當下的種種發生。我利用這個機會調整自己不要執著於過去,很高興能夠在此劇大改變後再度拜訪這裡,再次瀏覽舊時回憶,也讓自己有機會品嚐這個生命的新發生。

【寫於2004年春】

期待中的晚餐

曾幾何時對他已經不再有愛人般的情愫了,可是仍然喜愛這個人,並且常常對他的烹飪手藝念念不忘。

這回受邀與他共進晚餐,心裡除了洋溢著喜悅之外,也拌雜一點興奮與期待。一方面因為懷念他所煮的菜,另一方面則是想要再度拜訪他的居所,看看這個曾經愛過的人,現有的居家空間有了什麼變化。

幾年前與他交往時,他住在一棟別墅,周圍被大大的庭院環繞。鐵門打開,穿過碎石子小徑,左右兩旁開滿了各種花朵,右邊有幾顆大樹,空氣是清新的,相伴我而來的是期待與欣喜。

來到了門口,感應器的燈就會亮,提醒他客人上門了,看到他從廚房眼帶歡迎的向我走來,心裡也不禁雀躍起來。

當時他的廚房有著極現代化的設備,以及極簡的設計,這與設計風潮的流行與否無關,純粹是因為此人不喜歡空間內有過多的東西,誠如他告訴過我的,他喜歡禪味的空間。因此簡潔的地方不只是廚房,連臥室都幾乎毫無賬物。這麼說倒不是說他的生活無情趣喔,事實上在他的房子裡,一些過道端點都裝飾著藝術品,他的房間也不例外,最令我回味的物品之一,就是掛在他房內的一個駝毛手工製吊椅,一直很喜歡在這個椅子上飄來蕩去,感受著短暫離地的輕盈。這個吊椅也被帶到了新居。

由於印度籍房東要將屋子連同土地收回,興建飯店,所以他在兩年前就搬到了這個位於河邊、得以飽纜河景的社區。

一進公寓大門,他特有的佈置風格就盡纜眼裡,溫暖的燈光,簡潔的佈置,牆上美麗的畫…。左邊,進入雙眼的首先是那個布製吊椅,然後是一大片離地三十公分的窗子,窗外可以看見河對岸的夜間景色,心情愉快地深吸一口氣,可以聞到河流依稀飄來的怪味,雨季剛結束的關係吧,這味道說難以忍受,倒也不至於,但總是令人感覺怪怪的。撇開這怪味不講,拜訪他的居所總是會帶給我輕鬆的感受,也許這歸功於他寬敞、整齊清潔的空間氛圍吧。

入門右邊與客廳為臨的是廚房,由於廚具設備是從大房子移過來,並在原有簡略的設計上改建過,所以已不再似舊時的整齊劃一,可是新穎的設備,對於喜歡自己準備晚餐的他來說,仍是必須而且是夠用的。

許多人對於奧修社區的男女交往關係一直都頗為好奇,且有著許多揣測與訛傳,但是對於大部分門徒來說,大家都只是像兄弟姊妹,一家人一樣,就算沒了愛情關係,彼此關愛對方的心情還是在,那是一種心裡的溫暖品質。對於他,我所擁有的是一樣的心情,就好像一個很交心的老朋友,不用多說,彼此有著關懷與了解,知道對方希望自己過得好。

我喜歡偶爾跟他聊聊天,或聽他跟朋友聊天,喜歡他的新任女友,更喜歡偶爾受邀享受他附有創意的煮菜藝術。究竟是怎樣的烹調讓人這麼贊不絕口呢?讓我一一為您介紹今天的晚餐。

Puner,印度著名的牛奶豆腐,嚐起來有奶味和起司味,這位老兄把它切成一公分見方的小丁,煎烤的酥黃,佐以青蔥,淋上醬油,...嚐起來是那種熟悉的醬油味…是令人難忘的故鄉味;而印度式豆腐的起司味,又帶來一種頗不尋常的味覺感受。他的料理總是這樣,新奇中卻有著極為協調的組合。

另一道菜是混和蔬菜和一種特製的德國麵食,這種麵食當然是這位德籍老兄自己製作的囉,他總會一次做很多,冰凍起來,在想吃的時候,拿出來以平底鍋稍加煎烤過,讓表面酥黃帶點焦焦的香味,再淋上佐菜醬汁。這次他煮來配合這道麵的是綜合蔬菜,花椰菜、紅蘿蔔片、四季豆用橄欖油炒過,簡單但是蔬菜的原味濃郁。蔬菜、特製麵和印式豆腐的組合,這頓晚餐讓我吃得津津有味。
他說現在他變得比較懶惰了,所以晚餐大部分都吃得比以往簡便,雖然他這麼說,可是這樣的味覺感受,已經足以讓人感覺到滿足了,而且心裡有著吃到用心烹調的美味菜餚的幸福感。

沒想到,驚喜尚未結束。巧克力幕斯一端上桌,我就直驚乎,差點忘了他的晚餐一定會有自製甜點!幕斯軟軟的口感,巧克力的香味…真的非常感動!雖然他沒說,但是我知道他還記得我喜愛的口味,特製德式麵條的口感,焦焦的印式豆腐,醬油的佐味,巧克力幕斯…這些都是在當時一度令我眉飛色舞的東西,也是這些年來難以忘懷的。

他總是這樣在不經意中,為人帶來驚喜,而他烹飪的創意,也總是這樣令人耳目一新。
這是為我生命帶來第二段深刻戀情的人,一個高高瘦瘦、有著小小雞一般的金黃色短毛,和一對碧綠、閃爍著慧睫雙眼的德籍友人。

【原寫於2003年冬】

「黃金」遍佈的印度

1999年,初到印度的第二天,朋友就送了我這段美麗的雙關語:「There is shit everywhere. If you just look at it, you would only see it. Look around, this place has it’s tremendous beauty.」

意思大約是告訴我:「印度到處都是大便、不堪入目的東西,如果你一味地往它看,就只會看見這個部分,讓眼界寬廣一點,四處看一看吧,你會發現它驚人的美。」

當時是七月,正值雨季,除了柏油路濕搭搭的之外,更遑論泥土路了。我的落腳處必須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泥土路,泥濘不堪的路面,時時經過垃圾堆,以及貧苦階層的小屋區,再加上聖獸這裡一坨那裡一坨的大便,走在路上簡直是苦不堪言。

朋友與我走在前往靜心村的路上,我戒慎恐懼的走著,唯恐踩到大便,或被泥淖噴濺一身,他看見我一顆心緊緊繃著無法放鬆,便輕鬆、像講笑話般的送了我這段話。

這段話在我裡面激起了一些什麼,好像有那麼一點豁然開朗的感覺,不過我真的不喜歡走著走著就發現雙腳、裙擺都髒了,又還不知道怎麼處理乞丐來對你拉拉扯扯的,怎麼辦呢?

解決之道就是去租了一輛腳踏車,一個月兩百元盧布,相當於新台幣一百六,不錯吧!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就發現自己能夠更鬆開自己緊繃的神經,來好好認識這個地方了。

真的誠如朋友所言,這個地方雖然到處充滿不堪入目的東西,但是當心寬廣了一些,眼界放寬了一些,確實發現它的許多美。

曾經,朋友將這些話送給了剛到印度的我;現在,我將它轉送給你。

【原寫於2004年春】

美麗如畫的游泳池


我看見了一座令人驚艷的游泳池。

民國八十四年,台中,一本奧修月刊內。水面漂著黃花,四周的大樹、灌木以及藍藍的天空映照在水裡,不規則曲線形塑出的游泳池,彷彿依稀可見微風吹拂著,照片畫面所呈現的詩意,令人神往。

民國八十八年夏天,一個細雨濛濛的午后,第一次拜訪它。

伴著蓊鬱的大樹、花叢,走在小徑上,一進入運動靜心的巴蕉區(Basho),它就在左邊,隔著稀疏的花叢和樹幹,一片銀波蕩漾的池水就進入眼翦,水面、池畔都不見人的蹤影,只有小雨輕快地跳著舞。

這靜謐的印象深深地烙印在腦海裡,因此,我做了一件蠢事。

初到寶地,許多事情持續在發生,生活非常強烈極至,能量擴張,愈來愈深入,除了感覺到生命的美好之外,也有一些時候,某些發生,讓人非得看見自己的舊模式、壞習慣…等,難免有些令人難以忍受。

已經忘記那天下午究竟發生什麼事了,只知當時若不吼一吼,似乎會瘋掉,誰知道居然找不到不會打擾到他人的偏僻地方,還記得自己像隻瘋狗,走來走去,想要尋找一個合適的地點。去到金字塔區鄰近公園的小角落,奈何有人坐在寧靜中;跑去問詢問台的人,他臉上帶著好玩的表情說:沒有這樣一個供尖叫的地方。

就在崩潰邊緣,游泳池的影像閃入腦海,快步走到那裡,還沒見到池水,就在佛的頭像旁,使盡全力的叫了幾聲。喔…就好像憋了許久的尿意,總算得以宣洩一般的暢快。不料,馬上聽到有人說:「Someone is screaming there!」還好,語氣透露著笑意…還好,沒有看到我的臉…否則我可能馬上挖洞鑽下去。

原以為雨季雖過,然而小雨還是偶爾來訪之時,游泳池是不開放的…...。

事實上,當時的我,因為進游泳池要另外付費,再加上尚未學會換氣,所以,都是過門而不入的。現在,稍微會換氣了,泳池的價格,也從當初五十盧布,幾經多次價格、政策的改變…,雖不知未來會不會再有變動,目前游泳、熱水浴、烤箱都免費。

不過由於極度怕冷,再加上換氣不順,無法在池裡待太久,因此還是在池邊享受日光浴、欣賞水波蕩漾及帥哥美女戲水的份。

白天到池邊走一趟,總會看到幾位特愛待在池邊的熟面孔,水面上也總會有多種泳姿可供欣賞,印象最深刻的要屬於漂浮了。

社區有時候會開一門個案療程稱為「Aqua Floating」,是一種藉由治療師的協助,利用水的療癒及漂浮特性的治療方法,個案甚至可以藉由它而處理到一些驚嚇層面的東西,對於水的恐懼也能夠得到療癒。

記得有一位朋友在北印度旅行時,險些溺水於河裡,因為這種治療個案,讓她當時瀕臨死亡的身體記憶浮出表面,進而得到釋放,幾次個案下來的結果,她已不再怕水了,從她的游泳中,甚至可以看到她與水的親密。

她像慢動作般的趴在水面,像慢動作般的劃著水,優雅、放鬆的讓水帶著她前進;看她游泳,就好像做了一次靜心,她週遭的空氣彷彿凝結在那裡,甜甜的寧靜氛圍從她身上散發出來。現在閉上眼睛,似乎都還能夠看見她在水中的身影。

水一直都有一種神奇魔力,使人想朝它靠近,它除了能夠為人帶來歡樂,鬆弛心情之外,還能促使療癒的發生。試著閉上眼睛,回想自己兒時靠近水的感受,多數人應當都是愉悅的。

這座洗滌心靈的游泳池現在已經不同於以往,社區為了帶進新氣象,把一面池邊做了改變,拆掉舊圍牆,改建了泳池旁的一棟舊建築,使它成為一間美輪美奐的餐廳,餐廳和池畔之間是連通開闊的,數張白色海灘躺椅配置在池畔,游泳累了,口渴了,套上紅袍就可以獲取所需,這為喜愛泡在池畔的人帶來便利性。

改變之後的游泳池美麗依舊,原來的詩意也還在,雖然不似以往的與世獨立,然而其開闊性與餐廳氛圍的影響,讓它多了一種生命力,感覺…有些像渡假勝地。

其實,不管池畔是否改變,池水的波影一樣動人,而且,無論舊時或現在,喜愛親近水的人,還是會來造訪美麗如畫的它。

【原寫於2003年冬】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這內外在的氣候

週日起了個早(9點),去位於竹圍的身聲演繹社跳了非洲舞,很根著於地的一種舞,流了汗,在這冷天中,不可思議的運動量。
腿痠,膝痠,強烈的身體活動後,卻也發現我更覺察到內心的顫動與小心敏感。我出神了,經常。是想跳出這易受傷的脆弱?

坐在淡水河岸的星巴克,書寫,運動手腦,耳朵聽到南美音樂熱情苦悶的獨特唱腔,小男孩大聲說著話,其他客人細細的交談聲成了哄哄的背景。
音樂此時換了,慵懶的吹奏樂器,我深深的換了一口氣,覺得想哭。

近來經常在這種細緻脆弱的感覺中,很不熟悉,卻又似曾相識,宛如依稀知曉的房客,總是蟄伏不出,難以熟識。現在,她經常帶著怯懦的身影,或小心翼翼、輕手輕腳的過道而出,或靜靜地坐在角落的椅子上。這股似熟悉、似陌生的存在,作為主人的我正慢慢習慣她。
有些時候,由於不適應,起了想開門而出的念頭,有時也真的出去了(出神、無意識或不覺知),以為這樣可以暫時忘懷她,殊不知她的存在已幾近烙印的在我印象中。有時出於不知如何對應,極希望她起身回房讓我來個眼不見為淨,但常事與願違,愈想推開她,手愈黏住她。漸漸發現,當我愈能接受這住客的存在,愈能保持敞開與之和平共處。
當她出現時,心就顫動,鼓動聲特明顯,異常敏感。由於近來經常出現這感覺,已稍熟悉了,竟可偶爾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甜。

午餐時下腹的那杯熱奶茶,讓我幾乎分不清現在的能量悸動是茶的影響,或是她。

與她更進一步的近距離接觸,是專司能量與能量療法的治療師Upadhi在與我的一對一個案中建議我做的練習,她要我有意識的分別進入我內在兩股極端相對的能量,去認識它們,擁抱它們,進而退出距離來,而能不與之認同。
一為我以往不斷排斥,拒絕靠近的自大者。驚訝的發現,就在我第一次有意識的面對他之後,居然能對以往討厭的那類自大狂心生慈悲,彷彿認出了我擁抱進內心的他。一為我隱約知道,在個案中才較清楚感受到的一股把我往下帶、框住我讓我扮小的能量,姑且命她為心驚受怕者。
Upadhi說,持續練習,直到我感覺與這兩者間有更多空間出來為止。畢竟,這兩者都不是我,只是來去的念頭與能量,都是我的客人。當認同時,愈多的能量去到認同處,愈少認同時,便能愈自由。
幾次練習後,已能更清楚感覺到他們,空間與距離也更加被創造出來。然而,不因之而起反應我還做不到,因此當心驚受怕者出現時,仍覺得想躲起來。

跳過了舞,好像有什麼隨著汗水掉落了。坐在星巴克,儘管天冷,身邊仍有許多週日出遊的人,人聲即使未達鼎沸,也是一刻未靜。書寫著的我,感覺彷彿坐在一股能量結界中,靜謐而安全。不須與人互動,只有我跟我自己,與內在旅店的幾位房客。

我會持續這樣的敏感脆弱多久呢?我不知道。就像不知道這冷冷的雨要下到哪一天才停。但我知道,如同這雨,這狀態會有轉換的一天。

隨著這些年的靜心與練習,我已不再那麼強求內在天候的轉變。當它陰雨綿綿時,接受它;當它陽光和旬時,接受它;當它狂風暴雨……好吧,我承認這一個我還在練習中。
有一天,這生命的學習將會來到一個點,如同接受這外在的各種天況,我也將能接受內在的不同氣候。那麼,是否我將只是自然的活著,如同這廣大的世界不排斥大熱天,不排斥狂風暴雨,也不排斥烏雲密佈…。

就像這世界包含了所有氣候,各種人;我,也將自然地包含了我內在的所有房客,不管它來自頭腦、能量、情感或情緒......。是的,會有這麼一天......。

2008年1月9日 星期三

用心



手拿著剛剛丟在地上的襪子走進浴室,掀開馬桶蓋準備如廁,腦中直記得簡媜在《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書中寫到的學校提供給請假小朋友的「授課備忘錄」,險些將襪子丟進馬桶而非衣物籃。

「授課備忘錄」,是啊,薄薄一張紙,我卻也同她一起嘆著『別人能,為何台灣不能?』

這絕不僅只是告知因故缺席的學子與家長當日授課內容與範圍的一張薄紙,而是一份感同身受,一份用心與關心。

別人能,台灣為何不能?我也同簡媜一起發出嘆問。

是我們的社會、國情太過於將目光放在外在與表相的成功上,而忽略了對不明顯處的照應?

是我們太在乎對未來的追求,而忽略了對現在的耕耘與維護?

是我們太在乎是否與別人如出一徹,失去了自己的個體性,以致於也失去了自我價值感?若真如此,一個低自我價值之人如何能真正的關懷呢?也許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不足,以及如何來填補那低自重的內心之痛吧。

終究,我們太在意那外相與表相,以致忽略了對自身的認識了吧。這個失落恐怕是巨大的,而讓一個人再也不知如何對自己對他人用心了吧。

想起師父說過的話,一切的外相,不過是內相的反映。而台灣這集體呈現的外相,許是台灣人民集體心智狀態的反映吧。

不管是有意識、無意識或淺意識,是否能透過自身的認識、用心與照顧,而後廣及於外,牽動這個我們居住其中的大環境呢?

也許已有一些人漸漸有自覺,自覺到這世界、這人身之內的小宇宙都需要愛與關懷,而開始做起了吧?

這四年來翻譯了不少身心靈的成長課程,看過不少來來去去的學員面孔,隨著課程的提醒、隨著靜心、在自己身上下工夫,臉部表情多半能從原本的緊繃苦澀,漸漸蛻變的柔和明亮。

這些人之中不乏學校老師。我相信這些朋友在自己逐漸蛻變,愈來愈喜樂的同時,那蛻變的聲響與氣氛必定不言自明的瀰漫出來,影響了身邊的人。

看著簡媜這篇文章,心中一陣悲,淚水、哭聲就這麼有感而發的狂奔而出,如脫韁野馬般拉不住。

曾經深刻的感受到大人世界對小孩的不夠敬重,長大成人後,曾雄心壯志的要進入教育體系,至少成為小學子們的一盞明燈,真心明眼的看見他們、聽見他們,給他們本就屬於他們的敬重。畢竟,除了年齡、學識不及於我們之外,他們並不亞於我們什麼,甚至就一顆心而言,未受社會過多污染、未受過多瘡傷而封閉起的它,比起我們的要柔軟真實太多了。

然而,我不戰而退了,在那龐大深具陋習的體系中,在那課業至上的壓迫中,我無力獨自對抗,如我心所想的為孩子們撐起那片天。

曾經因此而多年愧疚,甚至羞愧,但至今已明白,改變需從自身開始,而非對外界的大力討伐。當那蛻變的火苗蔓延之時,所有虛假的必將燃燒,助長火焰,帶來更多的光明與熱。那愛的火焰仍然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燃燒著,真心想要探尋之時,它必會發聲回應,甚至協助我們找到能滋養自己的資源,一同燃燒。

我想真心的對簡媜女士說,勿憂,台灣已有那麼些人開始隱而不為人知的蛻變,就從他們自身的小範圍開始,也許在你有生之年能有幸看到這股蛻變散布開來,形成一片祥和、充滿光愛與關懷的世界。

若非如此,恐怕我們都將因這內在顯化出來的衝突而共同滅亡於世界末日吧。

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

淡水在地的生活,在地的攝影家

騎著腳踏車往來淡水河邊無數次了,經過這方看得出有藝文展示以及其他種種活動在發生的小小展示空間也無數次了。時開時而不開,本以為只開週末,今天才得知--它,只休週一,其他日子都打開大門接客的(只不過開關時間不定);也是直到今天,才認識了這個本就猜想是個攝影者的店老闆。

這位淡水在地的攝影藝術家,自號淡水的A忠哥,這方小小的多功能空間,除了展示他所拍攝的作品外,有作品製成的明信片,供旅人將信息稍給親朋好友,而且店門口就有郵筒。我進店參觀的今日,更看到有一位六七歲左右的小朋友,以注音符號用心的寫著也許是生平的第一張明信片。

除此之外,店門外還賣有紅豆薏仁湯、熱巧克力牛奶等,記得夏天賣的是麥茶和綠豆湯,由於不是很甜,所以我已經捧場過幾次了。說來不好意思,我向來騎車經過此地,都是享受天然景色的成份居多,要不就是要照顧我的五臟廟,對於藝文空間的觀賞興致不是那麼高,所以這個三五坪大的小小空間,今天是第一次進去看得那麼仔細。

假日經過時,常能看到幾位手持相機的人聚在店門口,或聊天、或研究相機、或端著相機按快門。

今天午后,當我回程經過時,看到寫著紅豆+薏仁湯的手寫大字報,想喝一碗的念頭就騷動起來。當我騎著我的迷你小巨人(捷安特的Giant意指巨人)來到放紅豆湯的攤子前,就意識到一台相機朝我瞄準,這…讓我不怎麼自在,但想想,反正我只是買個紅豆湯就要去晒太陽、看書的,因此便不以為意的只是盯著攤子等人來招呼。

這時,這位以相機瞧我的仁兄說話了,「你要買什麼?」喔,原來是老闆啊,「紅豆薏仁湯。」「這邊吃嗎?」「帶走,要帶去那裡(手指著海灣咖啡旁的戶外木椅)吃…」「啊~有人坐了!」我最後驚嘆出聲。於是,這位仁兄就指著他建物旁的修船塢那片往水面傾斜下去的空地說:「那你去坐那裡吃啊。」「可以嗎?」「我說可以就可以啊。」

就這樣,我把小腳踏車PA在船塢下,借了一把放在附近的椅子,端著紅豆湯,就著淡水河景、觀音山景以及冬陽吃了起來。

過一會兒,老闆過來一邊跟我說話「你哪裡來的?」一邊對著我按快門。「我住在沙崙。」快門聲沒斷的「你很享受生活喔。」「對啊,我喜歡享受生活。」怪怪,真是好不習慣,突然間就當起了模特兒。

我們就這麼有一搭沒一搭的問答著,後來很自然地就讓他專心拍他的(隨便他要拍我的側影、背影或沒有影都無所謂了),我專心自己的賞景喝湯。沒想到又有一拍攝者過來了,老闆的朋友,在我後面對著我、對著河面與觀音山說:「小姐你轉身看我這裡一下。」我轉了(很配合吧),他又補了一句:「我喜歡拍熟女…」「 嗯,老兄,其實你這句可以不用說沒關係… 」我在心裡這麼旁白著。

這麼幾台相機(後來又有別的攝影者到附近來)在附近鉲喳來鉲喳去的,讓我有時不免自我意識過重了起來,沒想到我只是單純的賞景喝湯,也有機會讓我的皮囊當起了模特兒,真是新鮮且不習慣啊。

過了約莫半小時,感覺想要移動了,便還了椅子,因著與人的相識,而探索了這一小方攝影家的天地,這才發現了好多現今已看不到的河邊景致,也才發現原來潘越雲也住淡水,原來她在2006年出了一本名為《淡水情歌》的書,而淡水的A忠哥的好些張作品被收錄其中。

阿忠哥的黑白攝影作品,充滿了淡水美麗的風光與生活趣味。四張五十元的明信片,我不免俗地挑選了四張,其中兩張讓人看了莞爾一笑。

一張是一個小小孩對著坐臥草地的小狗彎下身子,彷彿在對牠打招呼一般;另一張則是一家五口一字排開,全都面向著沙崙的海,很有默契的,站在左邊的父母都雙手叉腰,站在右手邊的哥哥姊姊,雙手垂兩旁很專心豪邁地看著海,而站在中間的小女孩,身子稍微偏向媽媽的手指海面,一家子默契好到不免讓人誤以為是攝影師刻意請他們擺的POSE呢。

居住在淡水,好像隨手這麼一撈,就可以撈到一票藝術家。藝術家是種很好玩的生物,我也這麼歸類自己,所以知道,這種生物,享受自由、享受空間、享受美景、享受生活(快變成呼口號了),而淡水就是擁有這些的地方。我很高興住在這裡,除了更加認識自己裡面的那位之外,也很高興多認識了一位生活藝術家--淡水的A忠哥。